我越来越发现,新闻报道的逻辑跟人与人之间日常交流的逻辑常常是一致的。比如新闻报道中的设置悬念、用事实说话都是如此。今天要说的,是“事实性总结”。
“总结”,是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比如当人们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可能会先说一个总结,比如他“乐于助人”,然后再举例说明。日常交流中的“总结”,有事实性的,也有观点性的。比如说一个人“比较清高”。这里的“清高”,就是一个观点性的“总结”。
米乐m6官网
在新闻报道中,“总结”也比较多。由于新闻是关于事实的报道,所以,记者要进行的总结应该是“事实性总结”。
新闻报道为什么需要总结?因为在记者呈现了许多条具体的信息之前或之后,需要有一个总结来迅速了解事件或人物的某一个方面的全貌。如果不对信息进行事实性总结米乐m6官网,那整个报道就可能会陷入过分的琐碎,读者抓不住要点。
比如记者采访了某高校的所有商店,发现第一家没有卖避孕套、第二家也没有、第三家同样,其他的亦然。每一家商店的老板说的话也不尽相同。
此刻,记者在报道中就需要进行事实性总结:记者走访发现,本校所有商店都没有售卖避孕套。这就是一个能够让读者了解全貌的“事实性总结”。
“事实性总结”与对具体信息的引证是不可分割的。二者需要同时存在。比如在分析一个在微博上坚持不婚的用户的微博时米乐m6官网,有学生通过对该用户信息的分析进行了总结:“有极低的谣言辨别能力,对于一些明显为谣言的信息进行支持,只是因为信息中女士处于弱势地位”。
这是一个很有新闻价值的总结。那具体的引证呢?该用户的哪些内容能证明记者的判断?记者应该举出某条信息,找出权威机构或媒体对那条信息的辟谣等证据,将总结具体化。
再比如,在“记者走访发现,本校所有商店都没有售卖避孕套”这句总结之后,需要有一些具体的采访素材,比如“本校经营面积最大的一个商店的老板表示,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过售卖避孕套,也不认为本校不需要,但……”。
“事实性总结”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进行归纳。这种归纳可以简单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最常规的简单归纳,比如某个微博用户最常用的词语、某一事件中主要参与者的年龄构成、某高校指示牌上的英文翻译总共出了几处错误等。
还有一种就是先分类性总结。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微博用户关注的人群包括哪几个群体;一个新闻人物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成长历程等三个方面各自的价值观;某地机动车违规主要有哪几种形式等。以下是学生在新闻实践中对某微博用户的一个分类与总结:
她关注的221个人里,主要有有12个娱乐明星博主,10个美妆博主,9个音乐博主,8个读书作家博主。她的微博经常转发一个叫写字楼大妈的博主的微博,写字楼大妈的观点屡次得到她的支持与赞同。
关于“事实性”总结,需要强调的是,记者需要在截稿时间前尽可能多的掌握事实。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才可能是符合事实的“事实性总结”。如果记者只是随便找了一些事实就急于总结,那很可能会带来片面的、不准确的报道。
同时需要注意,是“事实性总结”而一般不应是“观点性总结”。在一次练习中,笔者让学生分析一个微博网友的上千条信息,发现其用词比较激烈。此时在新闻报道中的总结,可以说“她在微博上最常用的词是XX,XX,XX”,而不能说“她用词比较极端”米乐m6官网。因为后者是观点性总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