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 电话:400-123-4567
  • 传真:+86-123-4567
  • Email:admin@youweb.com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 新闻文本理论的玄奥与知识体系重建米乐m6官网
    浏览次数:    所属栏目:【媒体报道】    时间:2024-12-01

      新闻文本研究如果照抄照搬西方一些荒诞的假说,进而提出玄虚乖谬的论断,就会把文本知识与理论推向诡谲古怪的境地。辨析新闻文本的内涵,重建新闻文本的知识体系,开辟新闻文本研究的新路径,是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界面临的新课题。

      每篇新闻作品都是一个文本,透视文本中事实间的联系及意义,达到对新闻的准确理解,是新闻文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国内新闻与传播学者借鉴西方学者的论断,在新闻文本研究中提出一些高深莫测、故弄玄虚的观点。辨析新闻文本理论的玄奥,走出新闻文本的未知世界,是本文一次尝试性的探索,也是新闻与传播学界面临的新课题。

      新闻文本理论研究的是记者纪事与表意方式,让受众按其意图理解新闻事件,认识媒体对事件的态度。西方的一些新闻文本理论充斥着主观臆断,许多概念和观点令人费解,推理十分混乱。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费斯克在《传播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一书中对“文本”的解释是:“文本和讯息都是某一表意结构。”“文本是指那种具有自身的物质形态、依赖其发送者和接收者,因此由表述性符码(representational codes)所组成的一则信息。”如果文本是表意结构,只能是思维现象,不可能是物质形态。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物质形态只能是报刊、书籍或载有文本的纸张、声波介质、电磁波及其广播与电视发射机、电视机、收音机、手机等,这些物质形态本身不能表意、不是信息,更不会形成表意结构,岂能是文本!?

      我国学者把这种错乱的观点照抄过来,也断言新闻文本是物质形态,把新闻作品与传播媒介混为一谈。《新闻文本学》一书认为,“新闻传播的载体是由一定的符号语言系统构成的新闻传播文本,它是新闻传播的物质形态……”。新闻作为事实信息,其文本由语言或图像呈现事象及其意义,不是由物质材料制成的,不可能是物质形态。新闻文本附着在物质载体上,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这些有形的介质、设备、机器、硬件等物质中介,只能是文本的载体。

      西方传播学者大都认为,新闻文本是由编码和符码构成的,把词语、图像、语调的象征意义归为符号系统,推出种种故作高深的立论。文字发明初期可以称为符号,当文字发展到巨量词汇与表意丰富的历史阶段,文字作为语言的书写形式,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成熟、浩博的表意手段,在语言学范畴之外不应将其称为符号、编码、符码或解码。奇怪的是,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常常把含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称为代码、意符、编码,这类思维矮化、故弄玄虚的概念,让接受者对其含义云山雾罩,十分困惑。正如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说:这类研究不过是“迷思的制造者(myth maker)”。

      什么是符号?“符号首先是一种象征物,用来指称和代表其他事物。其次,符号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发出的信息。”更准确的界定是,“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就实质而言,符号是象征某种意指的标志,无一不是由“点、线、横、竖”等组合的简略图示或数码构成,例如交通符号、音乐符号、数学符号、化学符号、标点符号、电(报)码、各种约定的信号或人的体态。符号作为含义简约的标示,历史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对其研究无可厚非,这类学科运用符号探索语言或思想情感表达的起源、发展和功能,认识人类交际的演变和升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符号不能指称事实或复杂的事物,正如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中所说,语言符号指涉的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语言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新闻文本再现复杂的客观事实和媒体意图,表达方式和社会影响远远超出符号的局限,用符号和符号学来运筹新闻文本研究不仅是一种倒退,也是稚气未脱、思维低下的表现。

      这里不能不指出“文本间性”这个概念(intertextualité)的错译及其影响。“文本间性”进入我国新闻文本研究,演绎出一些语义晦涩的推理,甚至提出“新闻学是一门间性学科”。Intertextualite这个词是由保加利亚裔法国文艺批评家和心理分析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1966年在《词语、对话与小说》(“Word, Dialogue, and Novel”)一文中首先提出的,通常译为互文性,即文本之间相互影响、衍生、模仿、引用、对比、借鉴与启发。文学作品和学术论著常常借鉴以前或同时代的作品,引用前文本话语,引申出新论断或批判性观点。多种文本这种相互关系都属于互文性。但不知何时,我国学术界把Intertextualite译成“文本间性”,不仅含义晦涩朦胧,也不符合汉语构词法。除生物学有“间性”“间性人”“间性体”“间性别”“雄雌间性”几个特殊而固有的词汇外,生造出来的“文本间性”“主体间性”“媒介间性”“文化间性”不符合汉语词素衔接的逻辑,在汉语词典中根本找不到这几个不伦不类的词汇。退一步而言,非要固执地使用“文本间性”这个概念,意思只能是处于文本之间或文本间距状态,丝毫没有文本引用、文本互鉴或文本批判的含义,直接违背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的含义。学术研究允许创造新概念,但一定要符合构词逻辑,示意确切,不能为了钩玄猎秘而胡编乱造。我们可以说“大地”“大海”“大河”“大雨”“大山”,但不能说“大天”“大云”“大星”“大霜”“大土”。提出新概念既要语义准确,又要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随意编造只能让人不知所云。

      新闻文本研究如果偷换概念,摇身变脸,把新闻体裁视为新闻文本,甚至把新闻特征归为新闻文本,就会同新闻文本的属性相悖逆,说明还没有搞清楚新闻文本的内涵。比如“广义的新闻文本与广义的新闻是对应的,包括消息文本和通讯文本;狭义仅指消息文本,即纯粹的新闻文本”。有的文章,直言不讳地把新闻、新闻体裁与新闻文本视为同一个东西:“广义上: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把新闻文本视为新闻的类型或新闻体裁,完全是换汤不换药的说法,丝毫没有触及新闻文本的特性。这说明,新闻文本研究并未进入文本范畴,而是被新闻“文体”和“体裁”的概念所绑缚。

      “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这个词广泛用于语言学和文体学,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扮演着活跃的角色。过去机械地照抄西方的解释,将其定义为“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系统,涵盖的范围不仅偏窄,而且没有走出语言学的眼界。现在我国学界公认的定义是:“文本是指一个包含意义且‘向解释开放的’代码或代码系统,即一个由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这个定义被我国学界普遍接受,甚至被拿来作为高考试题。如果用这个定义解读新闻文本,那么,新闻的事实性与真实性被削弱,含义被仅仅圈在语言符号的范围内。受众在新闻文本中看到的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是某种标志性的图形或代码,新闻就化为虚无缥缈的泡影。实际上,受众在非科技新闻中几乎看不到什么代码和符号,而是通过新闻事实的剪裁或记者对事实的分析来认识当前的事态。

      为了正确理解新闻文本的含义,下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相同体裁(文体)的新闻,其文本却不同:2024年3月18日凌晨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现任总统普京以87.19%的得票率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对这条新闻,当天有81个国家做了报道,这些国家的这条新闻的内容和篇幅长短差别很大,尽管报道的都是同一件事,发表的都是消息或特写,但内容、篇幅、结构和表意不一样,这就是文本的差异。因此,新闻文本不是指体裁和文体,也不是新闻中标题、导语、正文、结尾此类的材料结构,而是记者剪裁新闻事实的表意形式。因此,本文给新闻文本下的定义是:以特定的表意方式再现媒体和记者的报道意图,是一种凌驾于新闻体裁之上的陈述事实和观点的框架。这个定义不仅适用于文字、电视和网络视频新闻,也适用于各种图示化新闻,即蒙太奇文本。新闻的内容及其意义是由文本体现的,借助语言、影像和图示技巧,通过选择事实或直白地表达媒体对事实的态度,揭示事实的意义。新闻文本并不是简单的词句组合,也不是新闻的篇章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而是新闻的思想结构与意图——先呈现哪个事实、表达哪个观点,然后再呈现哪个事实、表达哪种观点,如何组合事实的角度或事件背景,使新闻事实的再现同记者的意谓一致。

      有时文本的指向或暗示的意义,在受众认知中往往超出报道者的语境或画面框限,表现出更广泛、更重要的蕴涵,出乎报道者的预料。作为语言和视频的结构形态,新闻文本运用语义和影像组成特定系统,再现特定的事实及其角度,让受众获得深刻的感受。因此,好的新闻文本不是疏远人们的写实或表意手段,而是记者和受众的思想载体,让受众达到对新闻的亲切理解。在文本中,记者和受众尽管处于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但如果记者能从受众的视角展示新闻事实,新闻的所有意义都可能被受众接受。若记者善于把握和再现事象间的关系,依据事实的客观逻辑组合文本要素,就能加深受众对新闻意义的理解。新闻文本的具体要素大体如下。

      事实序列形成新闻文本的结构,事实的角度呈现出新闻事实的向度,新闻文本是事实的结构和向度的统一。向度是新闻事实意义的显示,通过以重要事象为核心的事态链,显露事实的走向和报道者借助事实要表达的意图。记者再现事实的若干连续性环节,显露事态的发展方向,新闻正是这些事实向度的有机组合。记者透露新闻的要旨,通常把事实中若干向度调动起来,通过事态的变化展示事实的意旨。事实蕴含的意指,如果不以直接的话语揭示,受众只能从文本中事实的向度——事实的角度和序列去领悟它。

      所有新闻事实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构成新闻内容的复杂性,展示出事态的因果关系、前提或条件。文本中的意义正是指事态的性质(事实对社会整体的利害)、因果、条件、前提和结果,引导受众按照记者的意图理解事态的演变。正确解读新闻文本,必须把握事实向度的结构形式,判断事实的深层联系。其中的关键环节,是新闻中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事件变化的因果关系。记者构建新闻文本,不能只看事实的一面,不顾另一面;也不能只显露事实的外在意义,不揭示事实的内在意义。新闻文本直接显示事实的向度,是事实的外在意义,而内在意义则是新闻事实的悟性世界,由记者暗示事实的含义来表达。

      米乐m6官网

      新闻事实是被记者消化、加工的事实,显露出媒介主体——记者的思想印记。新闻作为媒介涵化的制成品,文本往往带有记者的主观痕迹,直白或巧妙地体现媒体的意志。这不单指文本中事实选择的详略,主要是指报道的事实带有记者的释义性安排,突出哪些事项、简述哪些细节、回避哪些事项,都是在或明或暗地表露记者的意向。新闻既是一种事实形态,又存活在报道者的意识里,表现出记者对事实的态度。每个新闻文本,包括电视、网络的视频新闻,都是被媒介加工过的事实向度的排列——再现事实的顺序、突出哪些事实、看重哪些事实,都受记者意向的支配。在大多数情况下,记者的意识漂浮在文字篇章或画面上,把记者对事实的评析注入新闻作品。在这些过程中,记者对新闻事实施加的意向,尽量剥去对客观事实的掩饰,让事实贴切地对受众说话。

      新闻文本是由文字、话语、视频、图像或音乐等表意手段构成的,每一种手段都有特定形式和规则表达新闻内容,呈现出事实的是非好坏。记者运用特定语言、语体或画面,以贴切的词语和意念表现媒介对事实的判断,使新闻显露出一定的思想倾向。新闻语言体式简称新闻语体,主要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公文语体、政论语体和科技语体,纯视频新闻可视为影像语言或视觉语言。在所有新闻文本中,各种语体不要求语言的艺术性,但要遵循准确性和简洁性。根据不同的报道内容,新闻文本的字、词、句或成语典故以及某些语段、修辞,都是对事实的再现和诠释。不同语体对不同文本的意义是不同的,离开语体几乎不可能表达特定的新闻事实。纯事件新闻适当运用文学语言,政治新闻包含某些政论语言,会议或政策性新闻可能使用公文语体,以科技语体报道科技新闻……这些是不易改变的惯例。不管新闻内容和意义如何,语言诠释是由适当的语体表达的,了解这一点对正确呈现新闻事实非常重要。

      基于这一理论,受阅文字、广播或视频新闻作品首先是对文本语言的解读,“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合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更复杂的思维、联想、评价、想象等”。这就是说,解读、理解新闻有三个过程:一是调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接受新闻事实就不会出现障碍,一个没有知识和社会观念的受众面对许多新闻事实将懵懵懂懂;二是进行复杂的、动态的思维活动,思考新闻文本中的每句话和画面中的每幅影像,来理解新闻文本展示的事实主旨;三是依据语体与语义体验文本内容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评价。解读新闻文本都是从语体、语义或画面入手理解新闻的意义,由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对新闻的认识。

      总之,新闻文本都由事实的向度、记者的意向和语言语体所构成。事实的向度是文本的基石,表现为罗列事象的顺序、选择事实的角度,突出背景事实、历史事实及相关事实的联系,显露或暗示新闻事实的寓意和走向。文本中事实的向度离不开记者的意向,在记者展示事实向度的同时或在其后,直接评价或暗示事实的倾向和意义,是新闻文本显露主题的方式。记者的意向是新闻文本的塔尖,作为新闻主旨的所在,也是新闻文本的灵魂。新闻语体与语汇是新闻文本的表达手段,体现出新闻文本的风貌,成为构建文本的工具。

      新闻文本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类型,大体分为叙事文本、事件分析文本、访谈文本、会议报道文本和智能生成文本五种。新闻的五种文本展示新闻内容的特点和规则,恰当地揭示事件变动的趋向,体现媒体的报道意图。每一种文本根据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利害,揭示新闻事实的演变,以特定的表达方式展现媒体的报道动机。

      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是记者运用叙述、描写再现真实的事实,让受众产生深刻的印象、认知和情感。新闻叙事杜绝夸张和编造,用形象的词语再现事实的真实脉络和细节;把事实素材连贯地排列出来,插入细节和形象描写,使新闻事实情节化。视频和图片新闻,注重特写镜头和典型画面的再现和演示,突出事实的特征和关键性场景。

      事件性新闻以叙事技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是通常运用的报道方法。新闻叙事呈现事实的过程及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环境,告诉受众新闻事件的发展和结果,暗示事实的某种意义。新闻叙事文本不讲道理,看不到记者的分析,其核心是陈述事件的起因、人物的互动,由此推动事件的发展并进入关键性阶段——高潮——出现激动人心的事态,展示令人振奋、紧张、对峙或冲突的细节,最终推出事件的结局。当许多新闻的结局受众想象不到,他们有点意外,则给他们留下无穷的回味。新闻叙事对关键性情节要给以细致、简略而形象的描写,才能再现新闻中的重要事状。构思和制作新闻叙事文本的目的,是为了再现事实的感染力,给受众呈现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演变过程,让受众深刻认识事件隐含的某种道理。

      叙事文本中情节的发展至关重要,记者采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笔法,将事实的变故写得心潮起伏,以便引起受众的共鸣。新闻情节是一个动态概念,事实的发生和演变,新闻人物的主张、性格同环境或他人的关系构成新闻情节的要素,充盈大量感人的细节。细节不是繁琐的事实细枝末节,而是一个或几个关键性的、能体现新闻主题的事变。描述事实的曲折发展离不开再现细节,新闻叙事的表现力往往蕴于细节描写,传达出多种情感和信息量。对新闻人物的一段发言、一个手势、一种目光的生动描绘,能显露出生动的情节,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情节不等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事态的因果关系和新闻人物间的互动或纠葛。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记者的随意杜撰。“新闻故事”“新闻讲故事”“记者要讲好新闻故事”的说法,都是非科学概念,因为在汉语中“故事”是指构思、编造的适合口头讲述的文学作品⑦,不是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

      对同一个事件,不同记者尽管都遵循真实性原则,却有不同的叙事文本,因为新闻叙事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观察和叙述的眼光,体现了他们对事实的不同体验和理解,创造了新闻叙事的“文本个性”。那种最感人、使受众深刻认识新闻事实本质的文本,往往具有完美、形象的情节描写。叙述和描写是新闻叙事文本两种不可缺少的方式,尽管都是客观手法,但运用褒贬不同、情感冷热的词汇却表达了不同的认识,构建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出色的叙事新闻往往离不开精彩的描写,以文字或影像刻画打破新闻文本的平淡叙述,强化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冲击力。

      米乐m6官网

      事件分析文本同叙事文本的最大区别是,在叙事的同时不断插入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和阐发,表达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观点,渗透对议题的剖析性言论。新闻通讯、深度报道、思辨性新闻、新闻特写、焦点新闻、新闻特稿、调查报道等类型的新闻都运用事件分析文本推进对事实的报道。事件分析文本在陈述事实的同时,运用阐释、反思、针砭、预测等思维方式,对新闻事实的现状、趋势、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社会热点及社会歧义等进行缕析,启迪受众对事实的认识。这类文本报道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现实挫折、新鲜经验、政策得失、理论思潮或社会风气,以一定理论为基准,揭示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带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凡涉及重大题材和复杂背景的新闻事件,为了延伸和拓展新闻的影响力,媒体往往采用分析文本来报道。这类事件都有某种重要议题蕴含在事实中,常常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思考,能产生不同的舆论导向。媒体运用分析文本报道国家大事、社会矛盾或国际冲突,指引受众的理解,对政治主张、经济发展及其人们的认识加以透视,具有鲜明而特殊的引导作用。一起突发事件,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冲击,被不同媒体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报道,许多受众的目光被吸引或被迷惑,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便迅速推出分析性文本,深入剖析事件的是非利弊,让受众了解真相,晓以大义。新闻事件涉及政治、经济和道德伦理的深层问题,分析文本深刻揭示事件的是非和利害,指引社会组织和个人采取正确的举措应对事变。

      事件分析文本如果能够引起公众强烈的关注和共鸣,将推动社会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和解决。进入智能社会后,科技、经济、就业、社会变革和人们的生活和观念正在发生剧变,阶层利益、社会结构、国际局势不断出现新苗头、新矛盾或冲突,需要媒体以真知灼见报道重要事件,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揭示重大事件议题的发展,提高受众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在当今时代,事件分析文本成为各类媒体的主要报道形式,受众越来越重视“知事明理”,以论证为主的社论在各类媒体上却正在减少。

      记者写好事件分析文本,首先要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探知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深层矛盾与问题。通过简洁的措辞透视关键议题,分析事件的是非走向,以多维立体的笔触把各种相关事实展现给读者。这类文本不再是纯客观叙事,而是夹叙夹议、亮明观点、表达意见,展示媒体的独特发现和主张。在列举充分的事实前提下,对社会变动的特点、原因、趋势、影响及其后果逐一阐释,做到笔墨生动、分析深刻、视野广阔、开掘深入,提出媒体的独到见解,影响受众的思想和有关部门的决策。优秀的事件分析文本,不仅有鲜明的观点,而且见解独树一帜,透过现象洞察本质,独具慧眼、入木三分。这类新闻文本除了用文字透视议题,最高超的手法是用典型、生动的事实与画面激发受众的感触,震撼的影像更具发人深省的灵动性。建构事件分析文本,需要记者深入采访和思考,质疑社会的错误观念,笔锋一波三折,在探究议题中释放思想光芒,对受众产生醍醐灌顶的作用。

      传媒进入“流量”和“碎片化”时代,大量受众只关心惊人的事件和简短的点评,重复精粹的主流观点难以得宠。一桩突发事件一旦出现,网上立刻风起云涌,信息严重过剩,真正有思想、有见解的分析文本却凤毛麟角。受众受阅大量新闻分析文本,却不知事件的真相和事实的动因,以及如何判断事件的是非。事件分析文本的最高目的是让受众认识事实的本质与趋势,调动受众的关注和思考,对社会矛盾、要害问题或管理决策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在“碎片化”信息的泛滥下,事件分析文本贴近人民的利益,语言简洁、深刻、震撼,就会吸引大量受众,引发强烈的反响。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的语言追求时尚化,事件分析文本的语言要一语破的,注重时代感和亲和性,调动读者或观众的情感,才能吸引大量受众的目光。

      访谈文本是记者通过采访获取新闻事实,讨论事实及观点的新闻载体,在文字表达和视频中贯穿询问、倾听、思索、盘问等对话。访谈文本分为多人访问、人物专访和私下秘访三种类型,忠实记录记者的提问和被采访者提供的事实或观点。多人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多个被访者相互启发,利于推进问题的深入。在个人专访中,记者的提问要尽量获得被访人的信任,即使二者的立场相反,也要用友好、谦和的口气和表情进行沟通。记者发出的追问要有启迪技巧,激发被访人的思考和回答的兴趣,避免咄咄逼人和出言不逊。在访谈过程中,记者要善于倾听,以点头和尊重的神色表达对被访人的友好态度,跳出记者的思路听取和记录被访人的所有话语,这样才能推出周全的访谈文本。在个人专访中,记者不能有任何执着和傲慢,即使不赞成被访人的观点,也不能与被访人发生争论,更不能有过激言论。私下密访文本不能透露被访者的个人信息,保护被访者的隐私,文字密访文本把被访人的名字用某某某表示。在电视和网络视频访谈中,密访除隐去被访人的姓名、身份外,访谈文本还要用马赛克遮挡被访人的面部再现访谈现场。访谈文本是实际采访的记录,不容媒体更改或删除被访人的谈话。

      这样,访谈文本仅仅是记录采访过程和对话,展示采访对象对议题作出的全面回答。整个文本不拘一格,不涉及写作方法和内容结构,记者与采访对象的问答没有固定程式,话题可以随机转换。尽管记者的提问会控制新闻访谈的内容和进程,但记者事先拟定的访谈题目、提纲、计划都可能被打断、被扭转,以至被推翻,出现的新话题和内容要插入文本米乐m6官网。

      新闻访谈是记者打开话题的一种获取新闻事实的手段,被访者的观点、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以及对采访议题作出的回答,可能同记者拟定的议题相冲突,记者要转换思路接受对方的回答,记入访谈文本。记者对被访人的谈话,要边听边动脑分析,尽量启发被访人介绍更多的重要事实或观点,使访谈文本具有全面、深刻的内容。建构这种文本,要求记者具有丰富的知识、思维敏捷和应变能力,否则面对措手不及的回答会显露出愚钝和迟滞,对稍纵即逝的话锋陷入思维困顿。

      访谈文本的优劣在于记者的提问,成功的提问是访谈的方向盘,也是获取文本重要内容的钥匙。执着于弄清和展示事件真相,是访谈文本的核心环节,通过巧妙地询问引发所需要的答案,有助于让对方吐露事件的实情和重要观点。部分记者过于注重表达对事实的看法,在访谈文本中自我叙述的观点较多,缺乏对被访者的深入引导。访谈文本的关键内容是让对方披露事实真相,对关键事实提出触及本质的观点,避免文本内容的表面化、肤浅化。记者的直接性和直白性的提问,是访谈文本常见的内容,导致被访人的回答大众化、通识化,使访谈文本缺乏对事实真相的吐露。记者在文本中不断发出启发性的提问,追索新闻事件的谜底,保证访谈问题的递进性,事实真相便一步步被表达出来。记者的提问与表情应显露出诚恳的求知欲,善于围绕事件的内在动因提出问题,被访人如果精通世事,就能说出事实的隐秘和要害之处。访谈文本展示好的提问引导出来的事实内幕或一针见血的见解,将深刻启迪受众的认识,强化新闻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访谈文本要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首先记者要选好访谈对象,从社会名流、事件知情者、政府官员或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对立者的口中,探知事件虚实和内情底细。所有访谈文本再现的都是各类名人、政治领袖或关键人物的谈吐,惊爆新闻事件的离奇、波折或黑幕,是对社会复杂问题的严肃考证。这样,访谈文本不再是有关采访过程及其一般采访内容的再现,而是记录记者的诱导性提问引发的精彩言论。为保证访谈文本再现事实真相,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就某些细节提出问题,让受众看到事实的复杂性或诡异性的一面。细节对被访人可能产生启发,能打开他的思路,使访谈文本增添有重大价值的观点。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前厘清采访内容的主线,斟酌重要细节与新闻主题的关系,确保挖掘事实真相的可靠性。访谈文本以记者提问为引线,层层递进、主次并推,让被访者轻松地表达观点,全面追索事实真相成为可能。

      书面访谈文本以文字记录对话,对访谈对象的表情、口吻和观点可作简要的描写和不带倾向的点评。视频文本要拍摄整个访谈画面,把镜头对准被访人的表情和叙述姿态,穿插典型的背景画面,呈现和突出事件的亮点。记者在两种文本中需要介绍被访人的经历、社会影响和同新闻事件的关系,让受众了解新闻事实的由来,加深对访谈文本的理解。视频访谈文本在电视节目和网络新闻中播放,不容忽视访谈时间的控制。记者在十几分钟内完成文本演示,取决于巧妙地引导访谈人完整而限时地回答问题,确保文本的适当篇幅。

      会议新闻作为社会机构、组织或团体交换或统一意见的报道,是一种表达议题、布置工作、强化成员立场的特殊文本。重要会议报道之所以成为新闻,因为它反映当前的局势,同广大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反响。会议报道文本首先公开出席会议的成员,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详细呈现会议主持人和报告人的讲话,成为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联系广大群众的思想桥梁。会议报道内容是否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群众,直接关系到政府机关或社会组织的形象和作风,会议报道文本实际是加强社会联系的中介。

      对各级政府和重要社会组织的会议报道,要把方针政策和会议决定公之于众,为群众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推动会议精神在民众中达成共识。会议报道文本对重大问题发出号召,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成为民主建设的环节。会议新闻文本的核心内容是报道会议主持人和报告人的讲话,阐述会议宗旨,或对会议形成的决议加以点评。会议报道文本具有推广意见、宣传会议主张的使命,除了公开会议的重要事项,还要展示会议背景、挖掘相关事实,扩大会议精神的影响深度。有时记者在会场外的采访,特别是围绕会议主题采访公众的反应,可以让受众进一步认识会议的实际意义。

      米乐m6官网

      几乎所有会议报道文本都具有相似的程式。首先使用语言或画面再现会场的阵势和气氛,扫描会场的座席和主持人与报告人的形象,引述会议讲话的关键内容,并对会议主题作严谨、简要的评述。好的会议报道文本,不会全盘照抄领导人的讲话,而是层次清晰地提炼讲话的内容,突出公众关心的议题,写出思想高度。会议报道文本的标题要符合会议的规格,在导语中标出会议名称,写明出席会议重要人物的职位和排序。会议报道文本的语言要简洁、朴实、精确,对会议内容不作判断和推测。陈述会议内容和意义通常使用“会议认为”“会议强调”“报告人指出”“报告人要求”等语汇。描写会场气氛往往使用“会议参加者全神贯注地聆听”“报告人的讲话赢得阵阵掌声”“讲话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或“讲话激起会场一阵骚动”等用语。这类表达尽管成为会议报道文本的语言惯例,但要符合会场的实际,不能照葫芦画瓢,主观杜撰。

      在现今媒介场域,以VR技术制作的新闻文本受到部分受众的青睐。西方一些网站为迎合某些受众的偏好,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使文字新闻生成三维视频文本。美欧发达国家的网络平台,操纵智能写作器(AI Writer),在几秒钟内能生成80多种文字与视频类型的新闻文本,强烈地刺激受众的感官。

      虚拟化新闻视频文本在虚拟空间呈现事实,展示人的活动、姿态和面容,具有“拟像”的特点,改变了新闻文本的原生态。“拟像”的事实只是现实的仿制品,事实的具象被修饰或渲染,真实景象被篡改或夸大。虚拟视频新闻一旦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文本,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将戏剧化,人类对社会的认知随之会改变。2022年8月24日美国Hour One(第一小时)网络平台首次推出虚拟人的视频新闻,这一文本吸引了许多观众,让人大开眼界。虚拟视频新闻文本,在广泛应用中不免扭曲新闻事件,改变受众对新闻空间和线月,西方网站基本放弃制作虚拟视频的新闻文本,以虚拟技术为支撑的三维新闻视频文本此后很少出现。

      接着,虚拟人初创公司Hour One又推出一款AI主播文本,由文字新闻合成为新闻广播文本,新闻主播的三维虚拟图像及广播视频场景十分逼真。“摄像机”在演播室中平移和缩放,显示屏上不断切换虚拟主播的影像,它的嘴巴不停地张合以匹配广播新闻的声音。“新闻视频可以模拟真实的新闻广播,包括影像的不同角度、字幕、拼接的视频片段和其他内容,或模仿某位记者的动作和说话。视频编辑技术开发商Peech筹集了830万美元,由真人视频生成虚拟新闻主播影像,广播新闻文本的虚拟化正在趋于完美。”

      虚拟主播人“缺乏决策和处理能力,无法提供真人播音员和现场记者所具备的情感元素,与真人主播的竞争力微乎其微”。但使用语音生成器将文字新闻转换为虚拟人播音文本,创建了栩栩如生、逼真的新闻记者或播音员的形象和声音,使虚拟广播文本引人入胜。语音文本转换器,在几分钟内将文字文本转换为视频与音频文本,以适当的语调和停顿模仿真人的声音,体现了AI技术同媒体创造力的契合。虚拟人广播新闻文本的制作,不仅吸引了观众的参与,也节省了实时录制广播新闻的时间和成本。

      受众解读新闻文本,只能从语言或视频的表象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主题,同一个事件被不同媒体报道,受众对不同文本的认识不一样,这是由于记者对相同事件作出不同阐释的结果。新闻阐释又称新闻解释,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内在倾向和意义作出的暗示或说明。选择、突出哪些事实和细节,表明记者认为这类事项重要,能够显露新闻事实的主旨,是对新闻暗示性的阐释。记者用语义分析直接对事实的是非优劣作出结论,是说明性的阐释。新闻阐释的目的在于揭示新闻事件的是非和动因,以及它同人类和社会的关系,让受众按照记者的意图理解新闻文本。

      任何新闻事件绝非孤立地发生,多与其他事实相互关联,同整个人类或某些人具有利害关系。记者的新闻阐释正是要揭示这种联系,引导受众避免从表面现象认识新闻事实,从而深入把握事实的内在意义。受众受阅一篇新闻仅仅了解它的事实米乐m6官网,是解读新闻的表面层次,认识它的内在意义才是深度解读。

      记者挖掘、阐述新闻的意义,引导受众正确理解新闻事实的趋向,成为新闻文本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事实的主要意义在新闻中凸显时,记者的阐释已经完成,为受众全面理解新闻提供了路径。正是通过文本阐释,记者和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识相互作用米乐m6官网,受众的文本解读才能不断深化。记者阐释引导、推进着受众的理解,理解虽然离不开阐释,有时还可能超出阐释指引的方向,但二者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维链。记者的新闻阐释使受众在语言或非语言领域获得启示和引导,进而运用判断思维认识新闻事实的深刻含义,探知新闻的底蕴。新闻文本中的阐释能提升新闻的思想价值,加深受众的思考,也使新闻报道的目的达到预定目标。

      不同媒体制作的新闻文本对同一个事件的阐释有不同的见地,使受众的解读产生不同倾向,不同受众群的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导致追随性解读、协商性解读、批判性解读和性解读的四种类型相继或同时出现。所谓追随性解读,是指受众同媒体的立场完全一致,不管新闻文本提供何种事实、如何解释事实,受众完全赞同,始终是媒体的忠实支持者和意见的附和者。协商性解读,是指媒体的阐释同受众的意见偶然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受众在提出异议之后发表协商性意见,建议媒体改变文本中的观点,采纳受众的看法并作出更正。批判性解读,是指受众完全不赞同媒体在某个新闻文本中的解释,同媒体的立场相左,对媒体的观点抱有批判态度,成为某一类媒体或报道内容与倾向的反对者。这种批判性解读,在所有国家的新闻传播中都存在,有些人甚至是社会名流和新闻学者。这种批判性解读是否正确,要具体分析,依据新闻文本中的事实选择和阐释是否符合实际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来判断。对新闻文本的性解读,主要指西方媒体在政府管理和有关大政方针的新闻报道中,西方政治反对派对新闻发出的号召,始终持完全否定和的态度,并发表相反的观点发动社会各界人士起来反对。对新闻文本的性解读,在多党制国家和西方世界普遍存在,是社会政治矛盾不可调和的新闻现象。

      对新闻文本的正确解读,需要克服文本与解读者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让受众的思考和文本主旨融合在一起,从而同化文本意义。把新闻的隐蔽意义显化于人们的感官,并被社会大量事实所证明,文本意义的同化才能产生。超越事实本身环视人民或整个人类命运,领悟持有正义立场的记者在重大新闻中的阐释,是受众正确认识新闻文本意义的路径。受众在解读文本的同时也建构自己的认知,产生文本没有显露的思想,使解读超出文本事实、语言和影像之外。这是新闻文本意义扩张的表现,主要来自新闻事实的社会根基旷远,同许多社会领域的利益交织在一起。

      刘建明.新闻文本理论的玄奥与知识体系重建[J].新闻爱好者,2024(9):4-11.

      详见《新闻爱好者》2024年第9期杂志、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重庆维普等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400-123-456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