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 电话:400-123-4567
  • 传真:+86-123-4567
  • Email:admin@youweb.com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 米乐m6官网全媒体时代我们更需要不断奔赴现场
    浏览次数:    所属栏目:【媒体报道】    时间:2024-10-19

      陈兴王,现任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总监。从事新闻工作14年,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次,上海新闻奖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三次。2019年,参与拍摄采写的《海拔四千米之上》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上海市新闻奖一等奖;《“邦瑞特”等生发神药虚假广告系列报道》荣获上海新闻奖二等奖。

      2022年至2023年,先后发起《零摄氏度之上》《逐冰而上》两次冰川保护专题报道,团队走进天山1号冰川、珠峰绒布冰川,形成了2部中长视频纪录片、10篇特稿,以及Vlog、互动式H5等全媒体报道。

      作为80后新闻从业者,我经历了纸媒的鼎盛和衰落,见证了新媒体转型的百花齐放,从一名文字记者学拍摄、做剪辑转型成了一名视频记者,而今仍在成为优秀的全媒体记者道路上奋勇前行。

      身处媒体融合大潮之中,我认识到,全媒体时代留给记者奔赴现场的时间越来越紧迫。“越澎湃,越冷静”,挑战越是艰巨,全媒体记者越应该冷静应对,不断奔赴现场,记录每一个重要的瞬间,为受众带来更扎实、更生动的报道。

      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的报道《海拔四千米之上》,便是我与同事们创作于2018年9月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大型采访。这次也是我第三次去青藏高原采访。

      在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云雾像瀑布一样绵延数公里翻过山脊倾泻而下,不远处冰雪覆盖的玉珠峰映着朝阳,“金顶”若隐若现米乐m6官网。从索南达杰保护站向可可西里腹地行进,卓乃湖溃决后形成的新生湖像一颗碧绿的宝石镶嵌在高原天地之间。美景令人震撼,但报道的任务容不得我们过多留恋。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澎湃新闻传统文字记者参与共创大型全媒体报道的一次尝试。澎湃新闻投入了30多人的团队,其中半数记者是纸媒时期的文字记者,他们也开始拿起摄像机站在了镜头前,历时三个多月,形成了集文字、视频、直播、360全景互动H5于一体的全媒体报道《海拔四千米之上》。

      在这次大型融媒采访之前,记者在各自领域磨炼着全媒技术。2016年初,我开始学习视频拍摄、剪辑。此后近三年时间,每一次出差采访我都会带上无人机、摄像机等拍摄设备。在采访过程中,我会带着剪辑思维,整理好初步拍摄脚本,全程采访以视频为主,先剪好视频再写文字稿。视频和文字呈现方式不同,带给观众和读者的感受也不同,视频更注重镜头语言表达所带来的现场视觉冲击,文字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纵深表达。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前我们是没有国家公园的。国家公园是什么?该怎么建设?要建成什么样?这些都是全民关心的问题,也是世界关心的问题。采访前,我们所未知的也是民众所关注的。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让《海拔四千米之上》这个看似鸿篇巨制的报道,处处体现出它的细致和精美、真实和质朴。报道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帧画面都是来自三江源实地采访的一个个现场。

      为了近距离记录下藏羚羊穿越青藏公路的画面,作着无人机,与五道梁保护站的队员们一起蹲守在五道梁保护站附近的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这里是藏羚羊迁徙的必经之处,每年8月底到9月初,数万只藏羚羊完成繁育从可可西里卓乃湖腹地开始回迁。“来了来了,这次估计有2000多只。”保护站的队员透过监控发现一群藏羚羊正往青藏公路奔来。队员们快速将两端的过往车辆和人员拦停,为藏羚羊腾出了一条迁徙通道。领头的藏羚羊第一次走到青藏公路中间,可能因人群的说话声惊扰,又退了回去米乐m6官网。汽车熄火,大家努力屏住呼吸,但头羊第二次尝试穿越依然失败。队员们再次给身后的人群强调“不要出声”。约半个小时后,头羊再一次朝着青藏公路走来,“过去了、过去了。”队员们压低了声音说道。一段鲜活的现场视频有了!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藏羚羊穿越青藏公路,也为之欣慰如今人类能与它们和谐共处。我当时操作的无人机盘旋在50米的空中,尽量通过高度来拉低无人机的声响,以免惊扰这些怯生生的“精灵”。结合20世纪80年代之前数以万计的藏羚羊惨遭盗猎分子非法猎杀、索南达杰等保护者付出生命的新闻背景,报道更加立体。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人人都有麦克风”变成“人人都有摄像机”。以前讲“无图无真相”,现在是“无视频无真相”。峰顶云瀑、碧绿湖泊、藏羚羊迁徙,在采访现场米乐m6官网,我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之于世界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感触。同事笑称“播出10分钟、爬山4小时”,这些在第一线风沙中磨砺出来的新闻素材,为制作极致的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观众和读者的疑问,我们用动静相宜、富有冲击力的视频与文字一一解答。团队几近“饱受折磨”的创作过程,最终带来了全网点击量破亿的大流量。

      记者永远不能失去奔赴现场的勇气与热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坐在电脑前、电话前就能远程做“新闻调查”,米乐m6官网为了抢首发、博流量对一些网红、博主无底线自导自演的虚构视频不加严格核实就发布,难免沦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如“秦朗丢作业”事件、“某网红直播遭绑架”事件,最后都被证实是自导自演的闹剧。

      全媒体时代,留给记者奔赴现场的时间越来越紧迫。此处引用澎湃新闻2017年三周年庆时的Slogan:“越澎湃,越冷静。”信息大爆炸,更应该冷静应对,始终保持对新闻真实性和公正性的坚守,不断奔赴现场,记录每一个重要的瞬间,为读者带来真实、生动的报道。

      从文字记者到视频记者,我能做的不仅是掌握和尝试新的技术和手段,比如现在火热的AI运用,更要在追求文字报道深度与广度的同时,从思维到行动积极拥抱传播形式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锤炼用户思维。

      新闻作品呈现形式的多元化,不仅是为了适应传播介质从报纸到手机移动端的变化,也为后期适应不同平台多渠道整合传播作了铺垫。2018年,我们就提出了“漫游VR,极致体验”。比如,《海拔四千米之上》H5产品就使用了视频(普通拍摄+航拍+延时拍摄)、360全景图片、定点VR视频、漫游VR视频、互动热点、交叉嵌合等方式,移动端封面采用了随机打开可变技术,实现了多种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大融合,让受众可以享有不同的选择和极致体验。

      又如,在采访三江源后,2022年至2023年,两路记者连续两年先后前往祁连山冰川、四川达古冰川、新疆河源一号冰川、海拔6530米的珠峰绒布冰川,对国内冰川保护状况进行了关注和报道。过去五六年,我国冰川已经消失了8310条,保护冰川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当然,报道高原冰川保护,有一部分原因源自我个人跟随专家攀登玉珠峰冰川后产生的极大兴趣。在玉珠峰雪山下,我跟随冰川研究专家蒲健辰教授攀上了海拔5200多米、有70万年历史的冰川。

      首先,采访工作需要更加细致、周密。在经历了2022年史上最炎热的夏天之后,2023年初,我就提前安排同事与冰川专家对接,经过3个多月的准备,于2023年4月15日至6月10日跟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考队,登上海拔6530米的珠峰绒布冰川,记录极限环境下的艰难科考与气候变化对冰川的显著影响。从珠峰大本营到海拔6530米的珠峰绒布冰川钻取冰芯区域扎营,采访团队挺过了暴风雪,克服了高海拔酷寒环境下的高原反应,最终形成了10篇深度文字报道、2部纪录片、27条Vlog、1组精美海报以及H5互动融媒体报道。

      特别是在H5互动式融媒体报道中,我们通过动画实时跟随记者和科考队在珠峰的行进路线,循序渐进地呈现了整个珠峰冰川的科考过程,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在保护冰川方面做出的不断努力,以及给全球保护冰川、研究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要敢于放弃“常规”,不断提升互动的力量。创新容不得丝毫停滞。和2018年《海拔四千米之上》报道相比,我们在视频和H5的表现形式上做了调整。视频方面,我们采取“短+长”的方式,滚动发布短视频Vlog,渐进式地每天呈现前方记者攀登珠峰的动态进展。深度文字报道是必须的,微纪录片是标配,再加上做图集、海报,还需要打造一些适合当前传播的新产品。Vlog短视频形式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每天做一个视频日记实时发布更新,以保持我们此行的关注度和热度。在H5的制作中,通过和设计老师不断沟通,放弃了原有的将所有文字、视频以及现场360全景视频全部统在一个H5里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在几年前颇受欢迎,且能够通过一个H5呈现整个系列报道的方方面面,但这种呈现形式往往会叠加二级页面,观看或阅读起来相对繁琐,如果受限于网络环境,打开或阅读、观看起来也容易卡顿。最后我们选用了更为简洁的呈现方式,对10篇深度稿件进行精简重组,把原有的微纪录片再进行拆解简化,按照整个科考流程,让文字和视频、动画嵌入一个H5里,并采用单页面滑动式呈现,让读者有互动式的观看体验。

      再次,坚持打造文字报道的深度与广度。首篇报道《珠峰冰川密码:来自海拔6530米的气候警钟》,全面呈现此次冰川科考的历程、面临的挑战,并通过科考队的研究探寻珠峰冰川消融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钻取透底冰芯来解码数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状况以及冰川消融加剧给全人类带来的影响。另一篇深度报道《天山1号冰川,正离我们远去》中,报道了研究人员的发现——如果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天山1号冰川这一世界上距离大城市最近的冰川或许会在50年后消失。这些报道以扎实的采访、第一手的现场观察、无可置疑的数据,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

      在一些灾难事件报道中,媒体除了传递、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将报道与公益结合,为身处灾难中的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也是现场报道的一种延展。

      长期以来,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澎湃新闻同事,在诸如地震、洪灾等现场采访中,时常能接触到一些受灾群众出现物资短缺或其他的求助需求。于是我们开始探索将现场报道进行延展,一方面快速联动技术部门开通求助平台,收集灾区群众的实时需求,对接相关部门帮忙协调解决;另一方面,主动联系慈善机构,联合发起为灾区募捐活动,利用媒体自身影响力扩大传播度,让更多人看得到、能参与。

      比如,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积石山县与相邻的青海省海东市三个县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受灾。在上海市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驰援甘肃等地区抗震救灾”专项行动,接受社会捐款捐物。

      这样的尝试,早在2021年7月中下旬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就曾启动过。米乐m6官网当年,澎湃新闻派出5路记者前往河南郑州市区、新密市、巩义市、中牟县、安阳市展开防汛救灾采访,累计发回稿件百余篇。报道中,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因为洪水来得突然,不少群众紧急转移,导致一时间生活物资缺乏、食宿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在转移过程中不少群众与亲属失散,甚至有亲属被洪水冲走失联,求助、寻亲信息不断。澎湃新闻为此专门安排技术团队介入,快速开通了寻找失联者和河南洪灾求助两个求助登记通道,滚动更新洪灾中失联人员的寻找进展,实时连线帮助灾区群众解决食宿、物资等各方面的求助需求。

      此外,为帮助解决灾情中群众遇到的生活物资困难以及助力灾后重建,我和同事第一时间协调联系公益机构、筹款平台等,于2021年7月21日、22日分别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在联劝网、腾讯公益等平台联合发起上线“防汛救灾驰援河南专项行动”“驰援河南灾后重建专项行动”两个互联网公募筹款项目,共为灾区募集到善款1063万余元。

      两个专项募捐行动的海报和稿件发布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驰援河南灾后重建专项行动”仅用2天就完成了608.6万元筹款目标,12万余人次参与捐款,是近年来筹款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公募项目之一。特别是在7月23日晚高峰时段,募款金额以每分钟超过1万元的速度增加。“防汛救灾驰援河南专项行动”仅通过线上募捐就收到爱心人士捐款454.9万余元。

      项目执行主要分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两个阶段。紧急救援阶段以支援抢险救援装备、食物与饮用水、一般生活用品、消杀用品四大类为主;灾后重建阶段,项目为受灾较重的5个村庄重修给水排水设施,升级供水管网,合理规划流域水循环,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从开通寻找失联者和河南洪灾求助两个求助通道,到联合公益机构为灾区发起募捐,这是新媒体超越新闻报道践行为群众办实事的一次新的尝试和示范。我们不仅是灾难报道中的记录者,还成为参与者,参与到救灾、救助的实际工作中去,帮助灾难中的群众解决一些现实困难。

      这既是新闻报道,更是直接公益行动。澎湃新闻以主流互联网媒体身份联合公益机构发起募捐,大大增强了公益募款行动的公信力、权威性和透明度,可以更快速地为灾区募集到资金和物资。在整个过程中,澎湃新闻还采取了多种宣发传播策略,通过制作海报、刊发募捐指引稿件,扩大募捐项目的传播圈和影响力,呼吁更多人一起将滴水爱心汇聚成泉涌,帮助灾区群众共渡难关。这个项目也有幸入选了中国新媒体公益2021十大优秀案例。

      向老一辈学什么“我们只是时代浪潮里的一滴水”——浙江日报老记者陈冠柏40年追忆

      媒体融合新十年:新媒体作品更要转文风——兼评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新媒体获奖作品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400-123-456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