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 电话:400-123-4567
  • 传真:+86-123-4567
  • Email:admin@youweb.com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 米乐m6官网好新闻的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浏览次数:    所属栏目:【媒体报道】    时间:2024-10-12

      好新闻不仅是有“样子”的,也是有“味道”的,还是有“气质”的。这是“好新闻”系列的第三本书。第一本《好新闻的样子》赏析的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历年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第二本《好新闻的味道》赏析的是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第三本《好新闻的气质》赏析的是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

      “你这个气质一看就是搞新闻的。”这话有一定调侃性,但也从侧面说明气质是外在的,是能够看得出来的米乐m6官网,是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是对一个人主观评价的直接体现。好新闻同样是有气质的,传统的新闻作品是这样的,全媒体时代的融合作品也是如此。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的独特气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也是本书试图努力回答的问题。

      选题体现气质。任何新闻奖评选都理应反对唯选题论,但现实情况是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评选无疑都十分看重作品本身的选题,不少获奖作品本身在选题上具有重大性、显著性,是对年度大事的报道和呈现。有人评价山东广播电视台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一等奖的作品《病死猪田间乱丢知道吗……〈问政山东〉现场局长被8连问后语无伦次》选题典型、敢于碰硬,充分发挥激浊扬清、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把好的选题呈现好,是媒体融合的应有之义。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作品《ofo迷途》的主创人员谈道,融合创新作品在选题立意上要从新闻出发,编辑制作上要为新闻而融。

      作风体现气质。全媒体时代,不要小看媒体人作风在新闻创优中的作用。诚如有人所言,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转作风、改文风,快短新实成为融媒精品鲜明特征。中国邮政报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三等奖的《28年的相守,终于迎来了这一天》,主创团队在高海拔地区边吸氧边拍摄,体现了职业精神。津云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的作品《臊子书记》说明,媒体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深入一线采访仍是基本功——津云新媒体视频团队坐3个小时的飞机之后,再从甘肃天水颠簸6个小时抵达小山村,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半个月,深入挖掘鲜活的故事,最终拍摄到了基层真实、饱满、感人的画面。新华社移动直播《江苏盐城一化工园区内发生爆炸救援已展开》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记者第一时间冒险靠近爆炸现场的职业精神令人敬佩。

      创新体现气质。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创新的产物。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作品《“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报道》获融合创新一等奖。这件获奖作品是中国之声生产的原创性作品,通过视频抠像技术和朋友圈展现形式相结合,把央广主播“假”的朋友圈做成了创意独特、角度新颖、具有鲜明新媒体特点的传播创意产品。现在的很多融合作品呈现出大策划、大投入、大制作的趋势,好像不这样做就难以出好的作品,而这件获奖作品全部制作成本不到1000块钱。媒体融合需要投入,制作产品也需要投入,但能不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资金上的投入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件获奖作品主创人员最想给媒体同行分享的经验是:新媒体产品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创意;创意是源泉,有创意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协作体现气质。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很多都是靠团队协作完成的,这在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中也有鲜明体现。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社作品《“军装照”H5》获创意互动一等奖。建军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内部的几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想到,军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向往和神圣的,庆祝建军90周年报道可以考虑“军装照”这个方向。“军装照”H5幕后有四个团队,既包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也包括人民日报社的采编力量,还有腾讯旗下的天天P图团队以及第三方供应商团队。

      新闻体现气质。很多获中国新闻奖的融合作品,其实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作品,更像是传播产品。从作品到产品,不能放弃对新闻的追求。

      流量体现气质。没有一定流量的作品,很难说是优秀的融合作品。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评选看重流量,但也不完全唯流量论。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郑州报业集团作品《我捐了心肝肺肾眼角膜,他们帮我圆篮球梦》获短视频专题报道二等奖。这件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登上微博热搜,视频总播放量超3000万次,更重要的是作品呈现了人间大爱这一主题,释放了强大社会正能量,并有效推动中国器官捐献事业发展——“叶沙的选择激发了国人捐献器官的意愿,传递着真情,将原来每月全国几千人的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报道三天内拉动到2万余人,帮助了更多人延续生命”。

      转型体现气质。今天的媒体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通过赏析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也可以看到时代浪潮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媒体人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广西日报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丨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获短视频新闻一等奖,主创之一是有“泥腿记者”之称的谌贻照,他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在山里进行采访。谌贻照也是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当有些记者满足于写稿拍照交差了事时,他在研究怎样才能在一线做好媒体融合的移动报道。年过半百的他,“写得了大稿,编得了微博,剪得了视频,出得了镜头……”。他认为,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人更要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关键时刻打硬仗、打胜仗。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好新闻的气质: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赏析》,题目为编者所加;作者为长江日报记者)

      好新闻不仅是有“样子”的,也是有“味道”的,还是有“气质”的。这是“好新闻”系列的第三本书。第一本《好新闻的样子》赏析的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历年获中国新闻奖作品,第二本《好新闻的味道》赏析的是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第三本《好新闻的气质》赏析的是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

      “你这个气质一看就是搞新闻的。”这话有米乐m6官网一定调侃性,但也从侧面说明气质是外在的,是能够看得出来的,是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是对一个人主观评价的直接体现。好新闻同样是有气质的,传统的新闻作品是这样的,全媒体时代的融合作品也是如此。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的独特气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也是本书试图努力回答的问题。

      选题体现气质。任何新闻奖评选都理应反对唯选题论,但现实情况是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评选无疑都十分看重作品本身的选题,不少获奖作品本身在选题上具有重大性、显著性,是对年度大事的报道和呈现。有人评价山东广播电视台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一等奖的作品《病死猪田间乱丢知道吗……〈问政山东〉现场局长被8连问后语无伦次》选题典型、敢于碰硬,充分发挥激浊扬清、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把好的选题呈现好,是媒体融合的应有之义。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作品《ofo迷途》的主创人员谈道,融合创新作品在选题立意上要从新闻出发,编辑制作上要为新闻而融。

      作风体现气质。全媒体时代,不要小看媒体人作风在新闻创优中的作用。诚如有人所言米乐m6官网,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转作风、改文风,快短新实成为融媒精品鲜米乐m6官网明特征。中国邮政报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三等奖的《28年的相守,终于迎来了这一天》,主创团队在高海拔地区边吸氧边拍摄,体现了职业精神。津云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一等奖的作品《臊子书记》说明,媒体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深入一线采访仍是基本功——津云新媒体视频团队坐3个小时的飞机之后,再从甘肃天水颠簸6个小时抵达小山村,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半个月,深入挖掘鲜活的故事,最终拍摄到了基层真实、饱满、感人的画面。新华社移动直播《江苏盐城一化工园区内发生爆炸救援已展开》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记者第一时间冒险靠近爆炸现场的职业精神令人敬佩。

      创新体现气质。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创新的产物。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作品《“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报道》获融合创新一等奖。这件获奖作品是中国之声生产的原创性作品,通过视频抠像技术和朋友圈展现形式相结合,把央广主播“假”的朋友圈做成了创意独特、角度新颖、具有鲜明新媒体特点的传播创意产品。现在的很多融合作品呈现出大策划、大投入、大制作的趋势,好像不这样做就难以出好的作品,而这件获奖作品全部制作成本不到1000块钱。媒体融合需要投入,制作产品也需要投入,但能不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资金上的投入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件获奖作品主创人员最想给媒体同行分享的经验是:新媒体产品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创意;创意是源泉,有创意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协作体现气质。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很多都是靠团队协作完成的,这在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中也有鲜明体现。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社作品《“军装照”H5》获创意互动一等奖。建军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内部的几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想到,军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向往和神圣的,庆祝建军90周年报道可以考虑“军装照”这个方向。“军装照”H5幕后有四个团队,既包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也包括人民日报社的采编力量,还有腾讯旗下的天天P图团队以及第三方供应商团队。

      新闻体现气质。很多获中国新闻奖的融合作品,其实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作品,更像是传播产品。从作品到产品,不能放弃对新闻的追求。

      流量体现气质。没有一定流量的作品,很难说是优秀的融合作品。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评选看重流量,但也不完全唯流量论。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郑州报业集团作品《我捐了心肝肺肾眼角膜,他们帮我圆篮球梦》获短视频专题报道二等奖。这件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登上微博热搜,视频总播放量超3000万次,更重要的是作品呈现了人间大爱这一主题,释放了强大社会正能量,并有效推动中国器官捐献事业发展——“叶沙的选择激发了国人捐献器官的意愿,传递着真情,将原来每月全国几千人的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报道三天内拉动到2万余人,帮助了更多人延续生命”。

      转型体现气质。今天的媒体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通过赏析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也可以看到时代浪潮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媒体人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广西日报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丨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获短视频新闻一等奖,主创之一是有“泥腿记者”之称的谌贻照,他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在山里进行采访。谌贻照也是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当有些记者满足于写稿拍照交差了事时,他在研究怎样才能在一线做好媒体融合的移动报道。年过半百的他,“写得了大稿,编得了微博,剪得了视频,出得了镜头……”。他认为,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人更要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关键时刻打硬仗、打胜仗。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好新闻的气质: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赏析》,题目为编者所加;作者为长江日报记者)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400-123-4567
    网站地图